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和手機支付普及,知識經濟呈現井噴式發展,為知識“買單”已成風潮。資本市場也廣泛布局,助推知識付費“黃金時代”的誕生。雖處于“黃金時代”,但知識侵權、虛假課程、違規營銷等一系列亂象,為知識付費產業長遠發展埋下隱憂。當前知識付費市場呈現哪些特點?未來將展現何種趨勢?
知識消費不斷升級
音頻付費產品“知乎·讀書會”正式上線;“羅輯思維”上線知識付費產品“少年得到”;教育服務提供商尚德機構推出“檸檬聽書”……知識付費領域多個項目近期紛紛上馬。
與此相呼應的,是資本市場在知識付費領域的廣泛介入。比如,曾將《西游記》《三國演義》《聲律啟蒙》等國學經典搬上內容付費平臺的“凱叔講故事”,今年宣布獲得1.56億元融資;女性內容付費平臺“簡知”宣布完成1600萬元融資;提供“知識付費”型考試服務的“錄趣科技”也獲得1500萬融資。
各大平臺的不斷加碼、創業者的不斷涌現、資本市場的不斷入局,大幅助推了知識付費市場的“野蠻生長”。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約49億元,同比增長近3倍。另一份報告《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8)》則顯示,到2017年底,知識付費用戶達到1.88億人。
知識付費為何在近兩年異軍突起?實際上,知識付費現象不僅因為技術進步和傳播形態改變,更是當前社會知識需求的爆發。隨著社會發展節奏加快、競爭更加激烈,知識變得越來越重要,由此形成了廣大潛在的知識消費群體。在廣泛的需求與繁忙的工作之間,通過新媒體在碎片化時間里獲得知識成為必然選擇,知識付費也因此風生水起。
同時,在新中產崛起和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大眾的知識消費實際上也在升級。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表示,中國的知識付費行業已經迎來最好的時代。
風口背后暗藏隱憂
雖然處于發展的“最好時代”,但作為一種新興產業,知識付費也隱憂頻現。
在消費者看來,目前知識付費和在線教育領域最大的問題是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由于付費內容質量不能預判,購買后也很難短期內判斷付費產品質量,這就給劣質產品打開了營銷空間。比如,過度包裝、依靠名人或者網紅大肆宣傳等,將知識付費變成一種誘導性消費,產品本身卻缺乏質量保障。而且不同于線下培訓需要資質,線上知識分享和技能培訓使人人都可成為老師,無從監管。
“上個月,我在網上購買了一套減肥飲食課程。老師講得很不錯,但我對課程效果存疑。”北京的王女士購買的課程是每日一期,時長兩周,老師會對日常飲食進行指導,但是課程效果究竟怎樣成了“未知數”。
比產品質量難以評價更讓人詬病的,是知識付費的營銷方式。在付費產品足夠多且同質化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利用社交關系鏈進行分銷則成為另辟蹊徑的新營銷手段。比如,今年初,新媒體平臺“新世相”推出的“新世相營銷課”銷售鏈接在朋友圈被大量轉發。課程以“拉人頭返利”為營銷手段,用戶分享二維碼吸引好友購買課程后便可獲得相應傭金。這種營銷手段因涉嫌傳銷而飽受熱議,不久被封禁。
優質細分將成趨勢
有互聯網研究機構預計,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將達到2.92億人。到2020年,整體產業規模將達到235億元。可以預見,知識付費“風口期”還將持續。在諸多亂象面前,如何保障知識付費健康發展?
專家認為,法制建設是市場有機運行的基礎,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建設是知識付費產業良性發展的根本保障。在規范化的市場環境下,熱衷于“蹭熱點”的企業將被淘汰。而細分化、優質化內容提供商將成為知識付費產業的未來贏家。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大數據實驗室發布的《2018年知識付費研究報告》指出,未來,單一付費模式很難支撐平臺的長期發展,多種付費模式相結合的方式已成為大多數平臺選擇。而在內容維度方面,綜合型、規模化的知識付費平臺將減少,面向特定領域、場景、用戶群的“小而美”垂直知識付費平臺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2018年會有更大范圍的內容嘗試付費,與此同時,知識付費會逐漸走向成熟,會有一些泡沫破裂,但是更優質的形式會沉淀下來。”中國政法大學網絡與新媒體研究所所長王佳航說。
轉載自方婧《知識付費,用戶需要更優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