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網站建設介紹在Linux下裝置軟件需要注意的20個事項:
1.開源并不只僅是源代碼
“它是開源的,這是源代碼。”可能會被疏忽。多數用戶實踐上并不需求源代碼,他們想要一個二進制文件。開發者應該提早將他們程序打包,的確需求鼓舞開發者這樣做。
2.規范化界面
遺忘關于文件包格式的爭論吧,它將永遠不會發作。我們需求一個規范軟件包圖形界面管理器,能夠裝置一切的軟件包。想象一下,Synaptic在Ubuntu和 Fedora上運轉,曉得是采用Debs包還是RPMs軟件包格式,那該多好啊。
3.如何運轉
“我曾經裝置了Foo,但是如何運轉呢?”一切遵照Freedesktop.org 規范的窗口管理器,都會遵照規范XDG 關于菜單入口的桌面文件規則。裝置一個圖形化程序就不用埋怨了。
4.更容易地添加軟件倉庫repositories
添加repositories,經常是從閱讀器復制粘貼很長、很神秘的文本字符串到終端。一個規范的repository文件會使閱讀器啟動適宜的包管理器將其添加到repository,就是呈現一個對話框“are you sure/do you trust this”。
5.更簡單地源代碼編譯
幾程序沒有編譯器和裝置闡明呢?很多都有通用的自動生成工具。這很容易呀。那為什么不給用戶生成一個Install.sh腳本呢?同時檢查一下依賴關系嘛。
6.Autotools = yuck
Autotools 很慢,看起來有一種神秘感。開發者主要運用Autotools。終端用戶不應該看到這種東西。
7.降低文件系統雜亂水平
真有必要把文件裝置到頭昏眼花的目錄中嗎?從軟件包管理器裝置程序是個不錯的倡議,卸載時分也能夠曉得把誰給肅清了。構建源代碼可能在卸載或從系統中移除時不夠人性化,特別是開發者不提供卸載文件時。
8.規范綜合包
若是我們不能在單文件包格式上達成協議,規范包管理又從何談起呢?
9.規范軟件包名字
為什么不同的發行版命名同一個軟件包會有不同的名字?假如在發行版本之間有分歧的命名,處理軟件包的依賴關系是不是會更容易些呢?
10.規范軟件包拆分
不只是軟件命名需求統一,在每個發行版本里,次軟件包也需命名分歧。對上游開發者來說,分歧性還有一段路要走。
11.裝置后運轉
假如裝置一份非后臺運轉的軟件,有可能一裝置完成,就運轉它。要是當裝置完成后你喜歡的軟件包管理器呈現一個核對窗口,是不是愈加便當?不用從菜單啟動,直接單擊“裝置并運轉”,就這么點事兒。
12.確保源代碼在包數據庫構建
不只是從源代碼裝置有點痛苦,其實,包管理器也不曉得你終究曾經裝置了什么,所以依賴總是呈現缺失,處理不好。要是有一個包管理器,可以從源碼包構建,不只緩解裝置的痛苦,也能讓我們曉得裝置了什么。
13.非全包軟件包
應用程序和庫文件分紅單獨的包,惹起了依賴和其他的問題,但是這被大多數軟件包管理器一切效處理。我們也能夠經過窗口把一切的東西放在一個包里,這就意味著把分散在文件系統里不同版本的相同庫文件聚合到了一同。
14.肅清舊的依賴
當你裝置軟件時,它的依賴也被裝置上了。但是當你移除軟件包時,這些依賴還呆在系統里,逐步填滿你的硬盤。軟件包管理器不只應該移除不需求的依賴,還應該隨時清算系統。
15.去除 -dev軟件包
當我們嘗試編譯源代碼時,包含庫頭文件的-dev 或 -devel軟件包會帶來無量的迷惑,比方經常呈現像”libfoo not found”這樣的信息。當裝置GCC或Autotools時,自動裝置相關的 -dev 軟件包,將會減少我們的痛苦。
16.自動完成源代碼軟件包的裝置
假如每個發行版需求不同的軟件包,或許單源軟件包可以處理這一狀況。但是假如軟件包管理器可以自動下載、編譯、裝置源代碼,這不就處理不同包需求了嗎?
17.基于閱讀器的軟件包管理
如今,軟件包管理器圖形化界面曾經很棒了,但是遠程裝置又得回到命令行下。運轉在網絡閱讀器上的軟件包管理器將會使得閱讀和晉級遠程電腦上的軟件愈加便當。
18.我們需求這么多的軟件包嗎?
一些項目有源代碼,也提供Deb和RPM包文件下載。對每個Ubuntu衍生版原本說,都有本人的軟件包,別說SUSE和Fedora的衍生版了。開發者們,真的有必要讓不幸的終端用戶墮入深淵嗎?
19.非單一目錄裝置
有時,軟件在本人的目錄里裝置的想法會冒出來。嗯,看起來很有吸收力。但對我們用戶來說,單擊“裝置”按鈕運轉程序,然后在菜單啟動就行了。
20.從網頁鏈接到軟件管理器
普通來說,當發現想嘗試軟件所在的一個網址后,接著你開端在軟件管理器里面尋覓軟件包,或冒險運用一個未經發行版本考證的網址的軟件包。是不是,從URL啟動軟件包管理器進而尋覓軟件包,這樣會不會愈加便當一些呢?